石雕佛像历史和艺术介绍

发布日期:2019-11-22

佛像的历史

说起石雕佛像,我们必须要从佛像发展的历史开始说起。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从古印度流传到中国的,早在公元前,印度就出现了佛教,只不过当时是小乘佛法,人们那个时候会在石头上面雕刻一些佛教的图案和佛经,但是不会直接雕刻佛像,他们认为雕刻佛像是对佛的一种荼毒,也是一种极为不尊敬的做法,所以只要公元1世纪,依然没有任何的佛像被雕刻出来。

释迦牟尼佛石雕像

释迦牟尼佛石雕像

印度处于南亚地区,这里靠近欧洲,在佛教文化大肆发展的时候,往东传入中国,往西就传入到了古希腊,古希腊自古就是神明的创造者,在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所的神佛很早就被雕刻了出来,佛教的佛像也被希腊人加工出来,慢慢的随着他们把这些工艺品东引,在东汉末年,终于有了佛像的出现。

因为印度人喜欢采用石料来加工佛教的一些工艺,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些石雕的技艺也让很多中国人认为可以学习和借鉴,并且结合中华自身的石雕艺术文化,慢慢的出现了石窟文化,中国最早的石窟佛像文化,是在距离古印度最近的新疆,位于克孜尔的千佛洞,就是中国最早石窟和佛像文化结合的地方,三百年以后,才出现敦煌莫高窟。

阿弥陀佛石雕像

阿弥陀佛石雕像

到了唐朝时期,大乘佛法中对佛像有了极为详尽的介绍和描述,因为印度当时的佛像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了,中国在引入这些佛像文化的时候,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加入中国的吉祥元素,也就出现了后世我们现在常见的佛像造型和姿态。唐朝时期是中国佛像文化的巅峰,到了后面的宋,元,明,清,佛像的姿态改变的并不多,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像,大部分都是唐朝时期佛像的版式。面部丰满,面颊圆润,双耳肥厚,慈目善眉,嘴巴小巧,双下巴凸显的非常明显,这都是唐朝时期佛像的特点,一直沿用至今。

石雕佛像的艺术

石雕佛像的历史是它艺术的一部分,在中国佛像历史的演变中,出现了很多佛像艺术,这些艺术都为后世寻求佛像的艺术做出了很大的铺垫。中国的佛像艺术分为三类:

石雕阿弥陀佛像

石雕阿弥陀佛像

南北朝时期佛像艺术: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像发展最早的一个顶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多为古印度传入中国时期的佛像造型,身体瘦弱,面部严肃,极具西亚人的面容特点,并且耳垂和螺发都没有固定的定式。这个时期的佛像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借鉴印度和希腊人对佛像的理解,少部分是羌人,鲜卑族,胡人对佛像的理解,并没有太多传统汉人的元素。

大型释迦牟尼佛石雕像

大型释迦牟尼佛石雕像

唐朝时期佛像艺术:唐朝时期,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有着一部分鲜卑人的血统,他们急于脱掉这顶帽子,所以大肆推广汉人文化,在佛像中加入汉文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手段。特别是李世民时期,让玄奘西行,带入大量的大乘佛法经文,然后大肆建佛,把佛像面貌改得更接近汉人,最典型的例子是龙门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态而来的。

藏传佛像石雕

佛像石雕

藏传佛像艺术: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保留的最为原始的印度佛教文化,因为西藏地区偏远,受汉人影响比较少,所以这里的佛像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和古印度佛教融合的藏传佛教,因为很多古印度的糟粕文化并没有去除,所以藏传佛教的很多佛像造型非常的特别,有的佛像过于残暴。


在世界各地,因为佛教的推广,各地都有不同的佛教文化,比如日本的密宗佛教,其实最早是中国的,但是由于三武灭佛等历史原因,中国的密宗佛教继承无人,只有在日本有完整的密宗佛教经义。而上座部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等在南亚地区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