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艺术想象与联想

发布日期:2019-12-28
石雕是一种富于想象力与启示力的艺术,它以新颖奇美、怡情悦性的境界征服观赏者(读者)的心灵与理智,激动观者的审美情绪。《六一诗话》中说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当读者面对富于启发性的形象时,自会唤起种种的“联想”与“想象”。这里的“联想”为根据作品而产生相关的想,比如看到茶杯,想起了泡茶。而“想象”为天马行空的想,比如看到茶杯,想到了达尔文。想象是人类最大的美感源泉,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然,“联想”与“想象”必是建立在对艺术的认知程度,虽然人人可以构思,但是很多构思没有石雕文化和知识的支撑,没有艺术美学底蕴的支撑,就仿佛如无根浮萍般,无根基,无底蕴。完全不解作者的意思,也就失去了欣赏石雕的美感的能力。所以欣赏者需要多培养自己对美学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

抽象雕塑



石雕的“联想”和“想象”不仅仅是观者需要掌握,雕刻者也需要有更深的理解,只有雕刻者在加工之时刻意的隐藏和注入了独特的想象力,石雕方能在观赏的时候展现其“联想”与“想象”的美感。最能体现石雕艺术的想象力的作品为石雕像的作品,要加工出石雕像,首先应将其特征深入细致的进行了解,并充分感受及其刻写背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艺术的加工。
石雕艺术雕塑
对于观赏者来说,就我个人而言,需通过不断进步的美感能力,对作品进行裁剪、过渡和连接,通过想象力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观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也有赖于联想、想象的嵌接、补充,令审美情感弥散流贯在石雕艺术视觉感官浑融之空白中,内蕴最大的审美张力,将之化合为有机整体,以获得完整的印象。
石雕人物雕塑
“元气磅礡,超凡入化,神生画外”清王昱在他的《东庄论画》如此说到,“万古不坏,其惟虚空;诗人之笔,列子之风”出自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空间之所以美妙,就在于虚处藏神。这种超时空意象,来自“联想”与“想象”,来自美感的腾飞。自由自在的想象,能令“虚(抽象情思)实(具体形象)联想”所连接与组合而成的形象,既富于生活实感,又富于空灵之趣,对读者的审美联想具有强烈的刺激力。石雕艺术方面,正是实体融入了“联想”与“想象”,为观赏者提供了可想可念的源泉。
石雕艺术
“联想”与“想象”,就是以记忆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脑中所储存的记忆表象的信息愈多,也就愈能产生丰富新颖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因此,审美活动从感性直觉上升到理解、判断,需要以“联想”、“想象”为中介。审美活动从接受发展到能动创造,更需要以“联想”、“想象”为前提,因为“联想”、“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将当前审美中所获得的对象信息与大脑中原已贮存的众多相关感性信息、理性信息,加以联结、组合、转换、再生成;也是将当前审美感知中所获得的表象、意象与大脑中原已积累的相关表象、意象加以沟通,并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立体艺术体系和轮廓。所以「联想」、「想像」是审美意象生成、发展的巨大动力,体现了石雕创作者在意象创造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