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寺庙有着怎样的地方特色

发布日期:2020-06-18
九华山的寺庙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以后历代都有修建。古人曾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描绘。由于战乱,大部分寺庙遭兵灭。现今保存的寺庙多数是清咸丰以后沿袭旧制与序列重建的,共计八十二座。其中较著名的有化城寺、只园寺、肉身殿、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上禅堂、天台寺等。那么在九华山的这些寺庙建筑有着怎样的地方特色。
寺庙九华山

(1)依山就势,灵活布局。我国传统的寺庙建筑大多采用中轴线严谨对称的布局,而九华山属花岗岩山地地貌,地形复杂,建筑用地狭窄,再加上受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山上的寺庙建筑多因地制宜,布局灵活。这些寺庙以悬崖峭壁、巨岩石洞或自然起伏的台地山坡为基础,巧用不规则的地形精心构筑,屋宇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富于空间变化,外观或险峻或古朴,而内部则曲折迷离。寺庙与峰、石、崖、洞及其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纵观全山的寺庙,有的高踞于峰巅,有的耸立于悬崖,有的横卧于山谷盆地,有的点缀于岭头山腰,每一座寺庙都以其个性特点创造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寺庙

(2)民居格调,使用功能突出。皖南民居以徽派民居为代表,它的特点是调节皖南山区多雨潮湿而冬季寒冷的气候,采用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楼房、外墙高直、小外窗等构造方法,内部木装修精良,外观为褐瓦白墙,朴实无华,且冬暖夏凉,舒适大方。
寺庙建筑
九华山处在皖南山区北端,它的寺庙很好地研究并吸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皖南民居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民居风格的宗教建筑,小的寺庙有一二进,单门独院或庙舍合一,正堂供佛,两侧厢房住宿,有的在楼上留有一二间客房供云游僧尼和香客驻足。而其外观则是典型的民居形式,很难分辨出哪是庵堂哪是民舍。
九华山寺庙
中等规模的寺庙一般是数进厅堂式楼院,中设天井,内落水,主要佛殿多放在后进,有的加一些进深和高度。墙用白石灰抹光,屋顶都是硬山两落水,铺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山墙端檐口做成马头墙。
一些大型寺庙甚至也是以皖南厅堂式民居组合而成。如旃檀林就是四个厅堂组合而成,而把主要大殿的屋顶改成歇山式;通慧庵和龙庵则是两个厅堂并列组成。大型寺庙内部的装饰较为考究,柱头額枋雕刻狮子、龙首或花鸟云纹,门窗、佛龛木作精细,多为徽式木雕,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戏文中的人物以及佛事活动场面等,造型生动。
寺院
民居格调的寺庙,其使用功能突出。小型寺庙庙舍合一,如闵园竹海中的二十余座尼姑庵,起居、做佛事寓于一地,生活方便。尼姑庵前后一般都有院落,院内为花圃或菜畦,院外清溪潺流,鸟语花香,故有“山间兰若”、“清凉别墅”之美誉。九华山大型寺庙也有异于我国其他地区寺庙的使用功能。如旃檀林虽由四个单元建筑组合而成,但它的大殿、佛堂、客房、斋堂布局精巧紧凑,香客来寺内做佛事,可在大雄宝殿西侧隔一条窄弄的“山中天”(即高级客房)内休息,“山中天”用两重墙和两重门将大殿内传出的钟磬念经声隔绝,当需要香客出场时,小沙弥打声招呼,香客即刻就可以到场,寺庙的僧人也免去了奔波之苦。

(3)就地取材,坚固耐用。九华山道路崎岖,运输困难,寺庙建筑所需的材料只能就地采制。其基础以花岗岩石铺筑,门、窗以石条为框架,围护墙体用青砖或小块石加糯米灰浆粘合砌筑,屋顶盖陶瓦或铁瓦。木构架用山中所产的松木、杉木,重要木构件用桐油油漆。这些建筑大多能防风、防腐蚀,坚固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