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祠堂建筑有何特点

发布日期:2020-09-23
闽南地区是处于沿海地带,气温湿热,因此很多木架结构建筑在长期受到这种天气的侵袭很容易受到腐蚀损坏,特别是在早期,很多都是采用木质结构的祠堂寺庙建筑,到了一定时间后,都要进行重修或者再建,而这样的成本也是不低的。如今,石材建筑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流行,人们慢慢的将木质材料替换石材制品。在闽南传统建筑在台基、柱础、梁架以及门厅等多用石石材,并且通过丰富的雕刻工艺雕刻出各种各样的石雕图案来进行装饰,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不少美感。
闽南祠堂建筑

建筑石雕最早出现于汉代,龟山建筑遗址建于汉代,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石柱础雕饰。在唐宋时期,闽南和中原建筑石雕的影响。明代建筑出现了纯石构架建筑,石雕技艺走向个性化,清代和民国初年出现了浮雕,多层浮雕,沉雕,平雕,圆雕,双面雕等多种表现形式。而独特的镂空雕技艺也日渐成熟,表现出更加优秀的雕刻工艺。通过石雕艺术与建筑的相结合,使得原本粗糙生硬的建筑变得更加细腻,生动形象。

青石浮雕图案

青石浮雕图案

虽然说闽南地区的整体祠堂寺庙建筑都以石材为主,也有一些是以木质想结合。为了适应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闽南建筑中的天井采用方整的形式,并且让两厢的榉头保持开敞的状态,另外前后进出的厅堂也是面向天井开放的,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

宗祠

闽南宗祠

闽南建筑中,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色彩形式。寺观、祠堂的色彩以红色、黑色为主色调。柱子、通梁、寿梁、斗拱等大木构件,普遍刷成红色或黑色,木雕部分如托木、吊筒、通随、圆光、束巾、斗抱等以青绿色为主,并用化色的手法突出轮廓。居民建筑的色彩则与寺观、祠堂的建筑有所不同,在选材上多采用杉木,并且保留杉木的本身,从而让建筑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感觉。

青石浮雕

祠堂石雕建筑

祠堂常见的浮雕一般都是石材雕刻而成,而常见的一般就是青石浮雕,特别是在祠堂外墙上,越来越多的祠堂建筑都会通过青石浮雕来装饰整个墙面,也给人一种很气派的门面印象,所以说青石浮雕墙的使用对于一座祠堂祖庙的建筑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