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建设崇武、山霞、洛阳、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国道324线洛阳及螺阳大红埔、惠崇惠黄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构筑一道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石雕石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惠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石雕石材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石雕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出口交货值61.06亿元,占年产量的71.9%,石雕石材业已成为全县的特色经济。而到了2017年,这个利润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而未来,货值超过100亿美元都可以预期的。
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的称誉,雕艺源远流长,享有盛誉,已形成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和碑石等六大类上万个品种。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全国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现隶属泉州市。全县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福厦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省道201线、厦漳泉铁路纵贯全境,拥有长达141公里的海岸线和崇武、秀涂、斗尾三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港口。惠安陆海交通便捷,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名胜荟萃,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建筑之乡”、“雕艺之乡”、“石雕之都”、“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惠安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1994年以来连续十年蝉联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和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3.58亿元,财政收入11.05亿元,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36名。
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一方面:石雕企业为追求成本的低化和利润的大化,往往以牺牲石雕产品的艺术性作代价;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业为了抢夺客户,采取不理智的压价竞争的手段,致使石雕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传统雕艺带来冲击。二、由于老一代石雕艺人逐步退出舞台,后继无人,有些传统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新生代的石雕艺人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的石雕工艺渐行渐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传统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弘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先进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机械被广泛引进和运用到石雕石材加工过程中,虽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以手工技艺为主的传统石雕工艺来说,无疑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一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处于濒危状态。四、由于传统石雕工艺一般采取口授师传或秘授的方式来授徒,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教材,一些传统的技艺完全靠经验和悟性去领悟掌握,如果没有名师的悉心指点和教导,从艺者很难真正掌握传统石雕工艺中的精华,致使一些绝技逐渐失传。五、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具备较高美学基础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较少,“有匠无师”现状严重。六、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以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势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惠安石雕工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的遇到挑战和机遇,并且在这些磨难和发展中不断进步,不断的创新自我,最终成长成石雕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