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经幢的结构及特征

发布日期:2019-08-01

佛教有一种法器叫做经幢,也叫幢幡,一般是布织成的,上面通常会将佛经的内容写在上面或者是刻画一些佛像在其中。但是由于这种纺织品质量再好,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之后,很容易就变得破乱不堪。也因此采用石材制作的经幢逐渐代替了过去的丝绸或是纺织品制作的,保持了所有的特点,包括石柱状的几何外观,成为佛教石雕雕刻中的一种。石经幢虽然只是一种佛教法器,但是也经历着兴盛与衰败的交替,这种事件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是佛教最为盛行的时段之一,石雕经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融合了唐朝佛教的文化成型。在经历了唐中后期的兴盛、宋代的繁荣,到元代以后,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唐、宋、元期间的石经幢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到达明、清时期,也有一些零星的经幢制造,但无论是在量、质两方上,都和唐宋高峰时期差距很大,其性质和外观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现代人已早就开始对石经幢这种饱含宗教文化特征的建筑物件进行保护,并进行一定的钻研,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大的参考意义。

寺庙石经幢

现在在各大寺院能看到的经幢基本为石质的造型,立于寺院的庭院内。造型上有圆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不同造型,呈柱状。作为宗教纪念性建筑物的石经幢,其样式也从早前的单层逐渐变为双层直至多层;在雕刻图案上也逐渐变得复杂、精致、美观。但是无论一座石经幢多么复杂,其通常的结构是固定的。即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幢身上通常会刻写佛教经文,最常见的就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上的经文,因此这一类石经幢也被叫做陀罗尼石经幢。陀罗尼经讲述的是佛陀与诸菩萨、天帝的一些经典故事,其中不乏佛学思想及道理。除此以外,《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也经常会被刻写在经幢上。石经幢的幢身通常下面会有一个八边形须弥座和仰莲台承托着,显得更加庄重。石经幢的幢身一般占据总高度的一半甚至更多。幢身是一座石经幢最关键且重要的部分,是这种建筑物件存在的价值所在。

经幢塔厂家

寺院石雕作品中石经幢也都是很常见的,一般石经幢都是有底座和幢身组成的,在进行雕刻的时候都是会将底座雕刻成四方性,象征着天地四方,在其上常见的都是莲花的形象,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象征是纯净没有污浊,也是对人心灵的荡涤之用。石经幢四周都安装了一圈石栏杆,在制作石栏杆图案时都雕刻满了佛教的经书或寺院图案。让信徒们在触及这些深刻的文字之中感知到人世间的变化多端,可以从这些文字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同时,跟着这些文字默念,将佛教文化铭记在心,是一种宣传的过程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

花岗岩石经幢

寺庙中有许许多多像经幢塔这类的法器配件,以石雕的形式保存下来,将深远的佛教文化保存下来,让后人感觉到先人的智慧。这些石雕成为寺庙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与佛像那种宗教文化气息相融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前来参拜的人不自然平静下来,内心得到安定。